依托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简称34所)始建于1971年,是我国光通信技术领域的专业化研究所,经过近50年的发展和壮大,现已成为光通信、光网络、光电子等多专业融合发展的骨干研究所。34所地处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老所区和英才新区占地面积约47万平方米。全所在岗职工近千人,其中科技人员6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00余人,高级工程师及以上人员20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广西区、集团公司等各类专家50余人。34所主要从事光通信网络与光纤通信、无线光通信、光电子、光网络安全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系统集成。下设四个研发部,两个中心,两个公司,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高水平的研发设计及装备试制生产条件、拥有良好的产品质量检验和测试环境。建所以来,已取得700多项科技成果、承建千余项光通信系统工程,为我国光通信事业的发展填补多项空白。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国防科技进步等省部级奖,参与国家神舟系列飞船、 嫦娥工程 、神光-Ⅲ 、天宫一号等国家重大建设任务,并作为长距离有中继海底光传输系统、跨海光缆通信系统、无线光通信系统等系统总体单位。展望未来,在科技创新和光通信、光电子产业化发展的比翼推动下,34所将积极投身国防和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推进光通信向陆海空天全域发展,在现代化光通信领域续写辉煌。
共建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全国四所电子科技大学之一,始建于1960年,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桂林电子工业学院,2006年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信息产业部。2000年管理体制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学校现有金鸡岭校区、六合路校区、花江校区、北海校区,分别位于桂林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桂林市尧山风景区、北海市银海区,校园总面积4100余亩。
学校现有教职工3400余人。教师队伍中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10人、中科院“百人计划”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8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广西八桂学者8人、广西特聘专家7人、广西优秀专家4人、广西“十百千”第二层次人选15人、广西八桂青年学者2人、广西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4人、广西教学名师12人、广西卓越学者6人、广西高校“百人计划”10人、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物2人;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自治区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广西人才小高地3个、广西创新团队6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1000余人。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学校、全军边防军人子女预科生培养单位,入选第一批广西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校。学校现有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2个;全国学校共青团新媒体运营中心专业工作室支持单位1个;教育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1个。
学校承担了一批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等高水平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三五”以来,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课题、“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580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以及同等级别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励共计72项。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学校持续推进花江智慧谷电子信息创业产业园、深圳市桂电电子信息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等政产学研平台建设。学校大力推进桂电南宁研究院建设,为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贡献“桂电力量”。